管理制度

关于下发《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陕商院〔2017〕50号)

发布时间:2019-02-25作者:


各单位:

 

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布局,《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纲要》已于2017年3月份下发,各子规划文件也已于4月5日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简称“《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精心部署,夯实责任,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按期圆满完成“十三五”工作任务和指标。

 

附件:

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纲要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4.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5.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6.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任务分解表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2017年4月20日

附件1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等有关精神,按照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挑战

1.“十三五”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抓手,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通过强化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获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0余项,学生在各种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595人次。二是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学历提升计划”、各类培训以及与企业联合实施“双聘双挂”(学校聘任企业人才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学校教师任工程师、设计师等;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挂职)等措施,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调明显改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三是坚持“重点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工作思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企业需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政策,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筑科研平台,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与步长制药联合申报获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咸阳市现代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校挂牌。此外,获准立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38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四是重视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成立了若干协同创新中心和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科研机构等,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政策咨询。学校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与制定。此外,学校还承担了咸阳地区退役士兵的培训以及全国医药OTC零售店销售经理的培训。五是加强校园基础能力建设,优化校园布局,合理配置校区资源,科学决策校区功能定位;学校固定资产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加;图书馆建设快速发展,各类电子文献及信息资源利用得到较大改观;校园网主干网的升级改造及扩建方便师生员工的学习与生活。

2011年-2015年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办学主要指标增幅情况

指标名称

2011年

2015年

在校学生数

10230人

13460人

专任教师数

折合数396人

折合数693人

硕博士数

260人

430人

高级职称数

120人

220人

省级教学名师数

2人

5人

本科专业数

12个

21个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0个

4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个

3个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0个

3个

省级精品课程

1门

10门

省级教学团队

1个

4个

省级教学成果奖

0项

2项

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2项

42项

自编教材

8部

18部

科研项目

省部级

60项

139项

厅局级

36项

99项

科研平台

省部级

0个

3个

厅局级

0个

2个

科技创新团队

省部级

0个

1个

厅局级

0个

1个

科研成果奖

省部级

0项

2项

厅局级

0项

1项

专著

2部

12部

专利

发明专利

0项

1项

实用新型

1项

22项

学生获奖

省级以上

120人次

595人次

教学行政用房

10.22万㎡

19.62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040万元

9059万元

 

2.“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变方式、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推进,社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技术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结构、规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能力面临全新的挑战。这些变化为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分流发展提供了契机,为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办出特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供了机遇。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十三五”时期,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需求选择的多样化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趋势所引发的“生源大战”,以及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建设”,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心打造办学特色,科学规划和努力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民办大学”建设,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如何可持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校在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重要课题。

(2)西咸新区建设和咸阳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西咸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实验区。《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咸阳市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均将大商贸、大文化、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

(3)步长制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凸显“药”“商”特色,做强做大“药学”和“商学”专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校是步长制药创办的一所高校。步长制药是陕西乃至全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领军企业,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出以现代中药和现代西药为主导产品,并争取中药排名全国第一、西药排前三名。步长制药的发展,不仅要求学校凸显“药学”和“商学”特色,做强做大“药学”和“商学”专业,发展“药学”专业硕士点,而且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药学和商学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3.“十三五”期间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型发展及改革思想尚未完全深入人心并彻底落实,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应用型人才及“双创”教育所要求的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仍有一定差距,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人事分配制度仍需进一步改革,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和办学空间需进一步增强和拓宽;三是教师队伍仍存在结构性缺陷,拔尖人才尤其是学术领军人物匮乏,有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含具有“双创”教育能力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激励机制仍有待完善;四是新专业不断增加,本科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与办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还需进一步解决,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五是科研水平不够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基础薄弱,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教学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六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二级学院校企协同育人发展不平衡,企业办学的优势尚未充分彰显;七是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八是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及开放式教育的需要。对上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的公益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跻身国内民办高校先进行列。

2.“基本思路

(1)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进一步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完善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和完善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教风良好、业务精湛且有一定数量“双师型”师资的教师队伍。

(4)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深化内部治理体制改革,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5)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行业为己任,不断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把学校打造成为西咸地区政府决策的智库、科技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6)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落实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用步长企业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丰富、涵养校园文化,凝练和弘扬商院精神,优化育人环境,着力打造具有我校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7)以国际合作为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同类高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共享,实施“2+2”培养模式及访学制度等,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3.“十三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在省内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5000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专科生6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10-20人。

(3)学科专业建设建设省级一流专业2-3个,形成3-5个在省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打造学科专业集群,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本科专业总数稳定在35个左右;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实现零的突破。在重点建设本科专业的同时,兼顾高职教育并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4)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总数达到883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618人,生师比达到17:1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370人左右,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0%以上。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20人左右;省级以上教学名师达到8人。在保证年均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经费300万元以上的前提下,建成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示范中心。

(5)人才培养。在保证年均投入教学经费达到120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新增一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5-7个;新增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3-5门,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零的突破;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2-3部;获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6)学研究。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80项、厅局级项目125-150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达到50-60项;获省部级奖项2-4项,厅局级奖项5-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0项以上,出版专著25-30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250篇,其中被SCI、CSSCI、EI、ISTP收录30-40篇,在保证年均投入科研经费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新增一批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左右,力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实现零的突破。

(7)社会服务。强化服务社会职能,积极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发展机制。建成“西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面向,提高服务水平。到2020年,建立与周边地市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服务企事业单位100家以上,培训技术骨干2000人次。

(8)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10万册,电子图书存储量达到80TB。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新建一批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50个。

三、“十三五”的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十三五”期间确定了重点实施八大建设工程,实现十大突破。

十大突破:一是力争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或教学成果奖;三是获批国家级自然科学项目,或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科学基金项目;四是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五是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或省级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六是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七是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八是获批省级一流专业;九是获批省级“文明校园”;十是获批省级“双创”教育基地。

八大工程: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程

(1)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校、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学术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组织的建设,支持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实施民主监督,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切实实行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董事会、校长办公会等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章程》为总纲,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结构,明晰内部组织及成员的权力与责任;创新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密切合作的办学模式,拓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发展的途径。健全完善校友会组织机构,密切与校友联系,进一步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3)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重人才的绩效分配激励制度;将绩效考核与分配更好地结合起来,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向特殊人才、关键岗位和重点岗位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职工切身利益,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建立教职工工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4)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确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管理结构和体制,坚持办学重心下移,探索二级学院制管理模式,逐步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增强院系(部)办学活力。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调动院系(部)办学积极性的关系,发挥院系(部)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部)为主体的办学体制。学校以目标管理为主,通过政策规范、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估奖惩,规范院系(部)的办学行为。院系(部)以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为主线,通过接受指导、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完善,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国内一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牵引,着力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大力加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力争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重点打造一批经管类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20个左右;推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改革,以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育人机制、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规章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院、系三级联动、富有效率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加快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更新技术,规范流程,形成高效、实用的教学管理平台;进一步改革现有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体系,完善教学事故认定、追究、预防机制;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同时,强化各类专项评估反馈机制的有效性,并形成案例。

(3)进一步拓宽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育人的路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办学,直接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校企合作管理和育人机制,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建立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通过共建专业和课程等方式,实施共同育人,进而建立起校企、校地等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积极吸纳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进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及其他专业机构,主动接受行业、企业指导;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综合性实习基地建设。

3.特色专业与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程

(1)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和基础性建设,其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专业优势。“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民办大学建设为契机,以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为目标,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整合与重组专业体系,形成“拳头”效应和比较优势,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通过实施学科专业分层规划与建设,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形成3-5个在省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健全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对建设的品牌、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实行动态管理和绩效管理,严格评估考核,坚持优胜劣汰;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导致的同质化倾向,集中力量办好中药学、药物制剂、国际经济与贸易、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财务管理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做大做强药学类、经管类专业群,做精做特珠宝与艺术类专业群,做实做优语言类、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积极稳妥增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信息产业、物流管理等领域的本科专业;适时改造或撤销若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2)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办学层次,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加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和建设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争“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药学专业率先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借鉴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与省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鼓励二级教学院(部)积极制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规划,科学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导师遴选以及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4.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完善人才引进分类标准、管理制度以及配套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符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人才引进遴选、评价与淘汰机制;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重点补充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打造后备骨干人才群体,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十三五”期间拟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20人,高级职称60人以上,博士60人以上。每年学校安排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促进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60人左右;选拔部分硕士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通、能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师队伍。

(3)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单科进修;有计划地派遣20-30名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培训、研修,或到国内外名校做访问学者;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或举办与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重大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落实导师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加强具体指导,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改革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任制,构建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优化校、院(系、部)两级管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统筹实施年度与聘期相结合的目标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薪酬制度。

5.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确保学科专业发展有后劲;建立健全人才支持和保障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吸引高水平专家学者到校工作,为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左右,力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实现零的突破。

(2)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陕西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鼓励教师深入地方,从地方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研究、咨询和开发,发挥学校智力优势,直接为社会、企业服务;同时,联合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着力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依托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利用省政府专项资金,着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其中省级“西咸区域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中药制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提升我校科技研发能力;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3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加强以研究中心(所)为主体的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开放的科研运行机制,“十三五”期间新增5-8个研究中心(所);采取措施,整合资源,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校校、校地、校所、校企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率,“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均实现突破。

6.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1)课内外联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学科专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心设计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方案和“双创”教育实施方案。

(2)校内外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一是加强校内部门间协同。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两个专门机构,统筹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各个系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式指导、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与政府间、企业间协同。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大赛、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坚实平台,争取立项省部级大创项目80-100项,国家级大创项目40-50项。

(3)软硬件配套,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构建一支能够胜任“双创”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解决“双创”教育的核心问题;建立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建成1-2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时,积极争取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7.文明校园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1)实施“文化繁荣工程”。科学规划并积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学校特点、体现地方特色的商院文化。凝练学校精神,以此激励和引导师生员工;发挥学校文化创新和引领功能,建好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西咸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深入开展地方研究,服务地方建设;开展“步长大学生论坛”和“大学生创业季”创建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逐步建立起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完整体系和长效机制。

(2)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校区功能。一是在全面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启动三期工程的建设,包含产学研合作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和争取政府及政策支持,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二是按照“有利于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布局原则,以及“专业+馆库”的专业发展思路,调整现有校园布局。

(3)大力建设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校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整合学校网络资源,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平台,建设高水平的学工和人事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文化研究,打造若干个有影响力的专栏,提升学报办刊层次和水平。

8.党建和思政工作科学化工程

(1)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各级干部科学管理和创新发展能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团结务实、作风民主、清正廉洁、工作高效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执行力教育,着力提升工作效能。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制度、教育、监督、问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和行风民主评议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法制观念等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团学组织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指导、自我调试。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弘扬职业精神和志业精神。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3)构建维稳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基础服务预防机制、思想教育疏导机制、意见诉求反映机制、民情信息预警机制、潜在矛盾化解机制和矛盾冲突处理机制,确保校园长治久安,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四、“十三五”规划的组织实施

1.加强宣传学习,凝心聚力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培训,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及各项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及时检查、督促学校“十三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贯彻、推进和落实情况,并根据宏观形势发展及学校实际情况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确保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落实。各院(部、中心)、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十三五”规划和任务分解指标、年度实施计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群策群力推进各项任务完成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议事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工会、教代会以及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顺利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献计献策。

4.确保建设项目经费落实认真研究“十三五”期间国家和陕西省、西咸新区的相关政策,抓住各种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和项目支持,广泛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海内外校友等提供资助、捐赠或集资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科学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努力保证特色专业、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试点单位立项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和改善教职工待遇等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附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 目

数量

类 目

数量

一、办学规模

三、科学研究

1.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

15000人

1.科研成果

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

10-20人

专著

25-30部

普通本科生数

9000人

核心期刊论文

200-250篇

普通专科生数

6000人

四大检索论文

30-40篇

2.成人及其他高等教育学生数

3000人

专利

60项以上

3.留学生数

30人左右

2.科研成果奖


省部级奖项

2-4项

二、学科专业建设

厅局级奖项

5-8项

1.本科专业数

35个左右

3.科研项目

省级一流专业

2-3个

国家级项目

3-5项

2.硕士授予点

﹥0

省部级项目

50-80项

3.课程建设


厅局级项目

125-150项

国家级精品课程

﹥0

4.科研平台

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

3-5门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3个

4.教材建设

四、师资队伍

国家级规划教材

1-2部

1.专任教师数

618人

省部级优秀教材

2-3部

高级职称比例

≥30%

5.教育教学研究

博士比例

≥10%

省级教学成果奖

2-3项

2.“双师型”教师数

370人左右

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4-6项

3.高层次人才

20人左右

6.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4.省级教学名师

8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2个

5.团队建设

高水平教学团队

5-7个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0

 

五、办学条件

八、其它项目

1.重点建设项目



科技楼项目

1栋



信息化项目

全校无线覆盖



创新创业实践楼项目

3栋



2.教学行政用房

25万㎡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2000万元



六、公共服务平台



1.省部级实验室

1个



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2个



3.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1个



4.实践教学基地

120个左右



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1个



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2个



5.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20个



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1-2个



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国家级大创项目

40-50项



省部级大创项目

80-100项



附件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实际,特制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概况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专业的应用型大学。学校从1997年创建、2002年进入国民教育系列、2008年升本,2015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为明显提升。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办学空间,专业建设数量较快增长,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8年升本之初的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2016年初的25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药学和商学为特色,经、文、工、医、管、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变,多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框架已基本形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多科性大学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情况

“十二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建设目标,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丰富内涵,重点建设,特色发展。学校从外延到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由高职模式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

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数量有效增加,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学校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优化,积极增列应用型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本科专业由“十二五”初的16个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5个,学科门类由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文学等5个学科门类增加到经济学、文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结构的格局。

(2)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初步形成。学校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的群体优势,积极打造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学科专业群,通过学科专业的组合与优化,医药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创意类、珠宝服饰类、电子信息类等学科专业群已初步形成,学科专业整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3)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提升。学校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认真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围绕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组织开展学科专业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建立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构建 “一条主线、四个阶段、动态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办学目标定位,规范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本着“稳定、引进、培养”的方针措施,使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学历、职称、专业、能力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专任教师净增381人,讲师等以上职称人员净增 138人。具有高级职称84人,占教师总数的36.2 %,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81 人,占教师总数的74 %,“双师型”教师 152 人,占教师总数的21.9 %。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教学团队20个,学术带头人53人,学科专业负责人21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347 人。

(5)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科学制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构建省级、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体系,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学团队4个、精品课程10门、教改立项5项、优秀教材奖、教学名师名、教学成果奖实现了零点突破。学校立项建设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 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教学团队20 个、精品课程50门、教改立项95项、教学名师6名、教学成果奖8 项、优秀教材4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6)产学研合作着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企业需求,发挥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与步长制药公司合作的同时,还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成立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咸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陕西省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咸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个,中药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6个,与步长制药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38项,其中教育部项目4项,省级项目13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取得专利11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其中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专业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明显,但与学校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争创“双一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相比,学科专业建设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

(1)学科专业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改革的力度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学校目前25个本科专业仅涉及了6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体系还不够完善,总体上数量偏少,覆盖面较窄。应用型学科专业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专科专业比重仍然较大;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按部就班、步人后尘现象还较为突出;专业建设注重新专业申报,对已有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特别是专业退出机制尚未形成。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或特色专业集群还很薄弱,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急需提升。

(2) 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不突出,竞争力尚显不强,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还需培育,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和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目前涉及的25本科专业中,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明显优势,尤其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经管类、药学类专业方向凝练不够、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同类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尚未达到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离学校对“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期望尚有较大距离。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不够明晰,专业申报自由度大,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省级和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成效显著,但因内涵建设缺乏力度,建设成果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不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

(3)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数量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整体水平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求差距较为明显,建设任务艰巨。目前学校知名度较高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数量偏少或缺位,部分学科专业梯队不健全,个别学科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还未完全形成,新增专业师资力量更显不足,严重制约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与优势形成。

(4)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教学中心地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口号高于行动的现实,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条件亟待改善。学校上下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共识,支撑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仍处于高等学校发展进程的初期阶段,缺乏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与更新速度还满足不了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术交流受制约,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平台相对缺乏,支撑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显不足。

(5)二级学院设置与学科、专业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清,或跨度较大难成合力,或专业设置区分度不明显或具有一定相似性,招生出现对冲效应。二级学院名称缺乏科学性,其学科专业设置跨学科门类较为突出,目前在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特别是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难以支撑大跨度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不能有效聚焦和精准发力,自然缺乏比较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部分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区分度不明显,或内容相近或名称相似,在生源群体有限的情况下,招生人数出现对冲效应较为明显。少数专业连续多年招生数量不足,办学成本较高。

(6)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完善,考核制度有待加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够,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学科职能内涵理解上的偏差,未能正确处理好教学、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间的关系。此外,学科专业带头人(负责人)考核制度、考核措施与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科、高职专业管理和运行机制依然没有理顺,影响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二级教学单位的学术组织机构设置不规范或不健全,制约专业建设或专业建设基础不牢固、责任不明确。

(7)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程度是商科院校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国际商贸学院更应该在国际交流和国际化方面有所突破。目前,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尚未真正起步,国际化元素尚缺,直接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及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以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深化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企业等的深度合作,加快专业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学步伐,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一)建设思路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办学规模稳步增长;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稳妥增设新专业;调整优化已有专业结构布局,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专业退出机制;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优先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着实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总体目标

汇聚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强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校地、校企、校际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提升参与度和竞争力;加强学科专业的调整与融合,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打造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学科专业群,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跨越。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9000人左右,专科生6000人左右,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10-20人。本科专业数动态保持在35个左右;重点培育建设3-5个办学理念先进、产教融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在省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重点打造2-3个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人才培养质量高、创新创业能力强、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一流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5-7个;新增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3-5门,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零的突破;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2-3部;获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重点打造一批经管类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20个左右;新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3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立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个;争取立项省部级大创项目80-100项,国家级大创项目40-50项。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科研、实践能力较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学科专业发展是否具有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以下目标:

(1)坚持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多措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主帅、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一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多措并举确保现有人才稳定。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同时要切实发挥学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的功能,对现有青年教师进行有效培训提高。努力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强、学历和学位层次有较大提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的专任教师队伍。

(2)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名师+团队”或“知名教授+团队”的模式,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5-7个。

(3)做好学科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五年期间选拔培养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0名,学科专业带头人20名以上。

(4)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研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与学术交流。

(5)力争实验技术队伍有较大发展,学历结构中以研究生为骨干,本科生为主体;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完全胜任教学科研需要的实验技术队伍,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2.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着力提升现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结合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等,坚持“需求导向、系统改革、创业融入、特色发展”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深入研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各专业应在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思路,准确把握五个定位。一是专业定位,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进行突破与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二是服务面向定位,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调整、设置专业,成为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心。三是教学定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及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四是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五是师资队伍定位,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进一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3)开拓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联合培养路子。

3.扎实推进优势专业群建设,适时申报新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努力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走向,继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积极建设特色或优势专业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效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使一批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达到“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1)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和生命力。学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应围绕这一主线构建和打造,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加大药学和商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和投入,到2020年使该类专业真正达到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专业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遴选1-2个专业申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建设3-5个办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就业率高,在省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做大做强药学类专业群、经管类专业群,做精做特珠宝与艺术类专业群,做实做优语言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群;重点打造2-3个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人才培养质量高、创新创业能力强、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专业。2016-2020年先后把药物制剂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等专业建设成陕西省一流专业。

(2)积极稳妥申报新专业,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根据现有专业群建设情况在2016-2020年新增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计学、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中药资源与开发、工艺美术、环境艺术、物联网工程、工程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以及国家高考制度改革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积极稳妥增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信息产业、物流管理等领域的本科专业群2个。积极汇集力量,积累条件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适时打造新的专业去,开拓新领域。逐步建立有行业、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

(3)专业调整与改造。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就业情况、专业办学效益等综合因素,形成专业设置与调整联动机制。对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招生就业率低、办学实力弱的专业,加大调整改造力度,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2016-2020年拟改造电子科学与技术、酒店管理、秘书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另一方面各相关专业应主动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十三五”期间,调整改造5-6个专业。

4.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按照一级学科理顺学院和学科专业设置之间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学织体系。

三、实现学校未来五年学科专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和基础。基于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提出以下主要保障措施以实现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完善管理机制,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与组织保障

1.加强学校董事会、行政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进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论证与监督,细化学科专业建设任务,严格实施学科专业的规划、申请、论证、增补、撤销工作。

3.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学校、院学科专业建设职责,落实学科专业负责人制。二级学院应具体负责本院所属学科专业建设,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确保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

4.实行学科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范和评估体系,联合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对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招生、专业建设投入的重要依据。

(二)全面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1.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建设工程。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或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高度重视高职称、高学历、懂管理等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注重学科与学术上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

3.落实师资队伍培养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成才环境,压担子,高标准,严要求,使之尽快成长,肩负起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任。

4.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改革人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尽心尽力。

(三)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绩效。要确保各专业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试点专业建设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力争获得更多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四)根据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分级建设管理

根据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需要,对现有二级院、系(教研室)设置进行调整,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优势集群、资源共享、复合交叉的体制机制,真正形成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的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结构。并根据新增专业的需要,及时完善新增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

(五)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继续完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全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和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重点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构建一体化的能力培养平台;以就业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将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教育渗透到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六)进一步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而科学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是学校的强校之路。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七)坚持开放办学,为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营造学校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和机制。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选聘外籍教师力度。选派出国访问学者,鼓励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及学术交流,扩大国际视野,为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附件3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为了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师资队伍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与不足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1. 师资总量显著增加,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自有教师队伍建设优先的理念和“引培并举”的原则,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及措施。五年来,引进博士39人、硕士339人,生师比从23:1降低为19.6:1,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比率从31%提高到62%,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数从102人增加到220人,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目前,教师总数693人,职称、学历(学位)结构情况见下表:

结构 类别

教师 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博士

硕士

其他

35岁以下

35-55

55岁以上

数量

693

95

125

277

196

29

400

264

372

213

108

比例(%)

100%

14%

18%

40%

28%

4%

58%

38%

54%

31%

15%

2.高层次人才引进初现成效,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学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了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

3.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学校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养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访学、培训、进修。“十二五”期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3名、攻读硕士学位41名、国内访学32人、赴企业挂职锻炼87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54人次、短期业务培训451人次、全国高校网络在线培训659人次,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4.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激励机制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充分体现绩效和贡献的分配模式。2013年学校实行工资体系改革,2014年增加绩效工资并配套出台教师业绩量化考核等系列文件,将分配和量化考核重心下移,实行二级教学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和量化考核,同时,针对引进的特殊人才,正在积极探索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

(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强校”的理念需进一步强化

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还不够牢固,主要表现在尚未给青年教职工提供稳定的居住条件、便捷的交通和优于同类院校的薪资待遇等,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流失,而要解决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这些瓶颈问题,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

2.师资配置力量不够均衡,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高,自有的高级职称教师更是不足,而且专业学科之间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仅占专任教师的4%,而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3.标志性成果缺乏,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由于学科(学术)带头人数量不足,广大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从而导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缺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

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学科带头人地位的人才资源仍然紧缺,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教学名师数量不足,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不够,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

5.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有待加强

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仍然较低,具有海外教育、工作或研究背景的教师和外籍教师所占比例均不高,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能力总体不强且参差不齐,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有待加强。

6.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与师资引进的力度相比,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还相对不足,有效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在以岗位聘任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还相对滞后,现有考核制度偏重结果评价,未充分反映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量化考核容易流于形式,教师片面追求短期效应而忽略长远发展。

二、“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双师型”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以稳定、引进、培训三个环节为抓手,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教风良好、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本科专业为重点,搭建相关学科专业师资力量互补、共享的人力资源体系。2020年,学校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师资配置实现总量规整,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硕士以上学位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的预期目标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三)具体目标

1.资源配置目标

到“十三五”末,教师总数达到883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618人,生师比控制在17:1以内;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8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0%以上;硕士以上学位的5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10%;“双师型”3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

2016—2020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指标

建设目标

年度规划

数量

占比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教师总数(人)

883

1:17

743

778

813

848

883

专任教师(人)

618

70%

505

533

561

589

618

硕士研究生专任教师(人)

525

85%

368

408

446

486

525

博士研究生专任教师(人)

62

10%

15

25

35

50

62

高职称专任教师(人)

185

30%

86

110

135

160

185

双师型专任教师(人)

370

60%

151

205

259

313

370

2.专业梯队建设目标

根据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大师资配置力度,为重点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使重点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坚持保证重点和特色专业,兼顾一般专业的原则,在满足相关专业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形成资源共享、师资互补的梯队建设格局。

3.素质建设目标

(1)思想素质。按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切实履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严谨治学、开放包容、勇于创新。

(2)专业素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规定的任务;有较强的从事科级研发的能力和良好的知识储备,能承接并较好地完成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3)教育技术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迅速发展的趋势,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从事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三、“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坚持优胜劣汰,优化队伍结构

1.实施自有队伍结构调整计划。根据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体系,每年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每年淘汰或分流、解聘不合格2%-3%教师,即10—15人。到2020年末,使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学缘和年龄得到优化。

2.实施“步长学者计划”。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学科团队,向重点、特色、品牌学科倾斜。设立“步长学者”双聘院士、“步长学者”特聘教授、“步长青年学者”三个层次30个高端人才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

3.实施名校博士招聘计划。规划期内,从“211”、“985”或其他高水平院校招聘博士生60人,硕士生70人,总共130人,以每年20%计划落实。

4.实施高级职称人才招聘和内培计划。规划期内,从相关企事业单位招聘具备“双证”(教师资格证、技术资格证)的副高级以上人才和校内讲师晋升到副高级总共100人,以每年20%计划落实。

(二)注重能力提升,保证培养质量

1.实施“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计划”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师队伍整体状况,在继续坚持并做好岗前培训和导师制培养的基础上,建立校院两级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予以规划、指导,实行聘期内过程跟踪、量化考核和优胜劣汰。

2.实施“教学名师引领计划”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引领计划的意见》,制定我校“名师引领计划”,建立名师“培养—选拔—应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名师培养,开展教学名师选拔工作,发挥教学名师作用,建设“名师工作室”,要加大工作力度,讲求实效,力争到 “十三五”期末,实现校级10-15名、省级8名教学名师培养目标。

3.实施“教师顶岗实践计划”

依托学校教学实践和实训基地,发挥步长制药企业生产、营销和科学研究的优势,制定教师顶岗实践五年计划,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合作研究或承担科技研发任务,并通过校企协议,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业绩考核,提高教师顶岗实践效果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得以明显提升。

4.实施“特色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西咸新区重点投入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坐标,打破部门和学院人才布局模式,以药学和商学为重点,建立3—4个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型学术梯队,为学校创办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十三五”末,建设5—7个省级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创新团队,同时,获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三)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教风

1.根据《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制定师德建设五年规划,细化标准,出台教师师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手册。

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发挥院(部)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发生严重师德事件的单位责任人实行问责。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3.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奖惩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考核考评、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等的首要内容,对师德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四、保障措施

1.明晰职责,分级管理

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师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保障政策的制定与把控,明确教师队伍建设为“一把手工程”;人力资源处、教师发展中心按照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思路,承担相关政策、计划和管理考核制度的起草制定,并付诸实施;二级学院(部)负责计划与指标的落实;教务、财务、科研、后勤等相关部门,按其职责做好相关服务与管理工作。

2.加强监督,层层负责

把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任务、计划按年度分解落实到有关院(部),明确分工、要求、时限和责任。建立校院(部)两级督查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组织力量定期跟踪检查执行情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各院(部)、有关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考核的首要指标,让各级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3.改善条件,优化环境

从改善教师住房、交通条件做起,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措施;从优化校内卫生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做起,出台相应制度和措施;从教学、科研及办公条件改善做起,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制度;从教师待遇提高做起,进一步完善校内薪资和绩效奖励体系,力争使薪资和绩效奖励水平优于同类院校。

附件4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办学理念、道德规范、校容校貌、组织制度和体现全体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是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教风、学风)、行为文化,它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它已潜移默化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引领大学前行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近20年的办学历史中,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在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主要任务的建设发展中,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创办者步长制药公司“坚韧爬坡,逆境崛起”、“听党的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尊重各级政府领导,遵纪守法经营”的企业文化精髓,深化对民办本科高等学校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建成了校园互联网、图书馆、校史馆、步长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养生文化观、珠宝陈列馆、中药标本馆、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体育馆、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图书馆藏书已达100多万册。科学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校训、学风词、校园精神,凝聚了共识和力量,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指南;对学校主要道路命名,制作了校园导示牌、路牌,在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制作了文化墙,校园内设置了景观文化石,优化了育人环境,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敢于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获得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园林式校园、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十三五”期间,学校面临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实现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艰巨任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水平和层次,要为学校的大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凝聚力量;同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网络使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尖锐激烈,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高等学校师生进行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未停止,校园文化建设肩负着抵御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使命;校园文化建设设施还比较少,大学生活动中心、广播台、校园网站等基础设施陈旧,容量较低,与学校发展的现状很不适应,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很不适应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要求;师生员工对办学指导思想、校训、文化墙的内容认识还不深入,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校园文化的重点不够突出,品位还不是很高,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行为习惯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笃学、允能躬行”的校训,“学贵谨严、术重致用”的学风,“尚德励志、勤奋自强、求实拓新、包容开放”的学校精神,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大学办学特征和我校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使学校各项工作在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前行,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使我校成为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二要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三要坚持以学生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校园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统筹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五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人事、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各项工作创新,激发全体师生干事创新创业活力。六要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三、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形成师生员工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思想文化;形成顺应潮流、符合校情、科学合理、有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民主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干事创业、权责分明、相互协调、规范有序、体系完备、机制灵活、易行高效的制度文化;形成学术自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形成敬业爱岗、笃学允能、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学术文化;形成文明和谐、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充满活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文化;形成绿色健康、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环境文化;精心打造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塑造学校良好形象,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称号,为推进学校转型升级,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提供精神动力。

四、主要任务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纲要》,不断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师德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品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省级“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力争2017年获得省级“平安校园”称号,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活动,力争2018年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

(一)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1.认真制定教职工理论学习计划。党委工作部每年制定教职工理论学习计划。每年组织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活动不少于8次,学习贯彻中央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

2.积极推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每年至少开展1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我校实际不断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3.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每年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以及校外专家作报告不少于5次,组织师生赴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不少于1次,提升师生思政政治素养,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4.做好重大节日宣传,引导校园舆论。通过宣传“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抗日战争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组织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讨论,引导舆论,激发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每年在校报刊发优秀节日征文不少于8篇。

(二)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1.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一章八制”为重点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章程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修订完善董事会议事与决策制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党委会议事规则、教代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强职能处室和院(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健全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相关制度以及教职工岗位职责。创新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服务方式,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联系院(部)制度。按照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和市场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3.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印制《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手册》,使得学生管理有章可依,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

4.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普法教育。充分利用一二·四宪法日,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校纪校规的监督。

(三)加强学风建设

1.完善工作机制。以学生工作委员会为统揽,统一协调职能部门、院(部)、团学组织和学生自律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

2.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学生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早操、上课考勤,整肃考风考纪,加强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3.开展主题活动。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每年以校风建设月为契机,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打造一批精品校园文化

1.精品学习平台建设。每年举办高级党课培训班2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2次,把党委党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办成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的重要阵地;以步长大讲堂和步长大学生论坛为阵地,开展学术报告月活动,每年聘请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来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30场,把步长大讲堂和步长大学生论坛打造成为传播科学知识,交流先进思想,建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坚持每年至少举办1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建大学生乐团,形成1支演唱、演奏表演艺术较高的大学生文艺团队,每年12月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参与面广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文艺演出、大学生服饰作品展演等校院品牌文化活动。

2.精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每年暑期至少组建5支实践团队,到红色基地、农村厂矿企业、改革发展先进单位学习锻炼,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规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把社会实践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实践意识与动手能力,形成社会实践优秀成果。

3.精品学生社团建设。调整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学生社团规模,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四个一”建设要求,推出学生社团特色活动。着重打造以广播台、记者团、特训队、步长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引领的精品社团。

(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公寓、餐厅等公共场所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强化“校园宣传管理”,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和清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

2.建设智慧校园。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促进“智慧校园”的构建。重点建设好学校门户网站,加大设备、技术投入,精心设计版块,扩大信息量,体现学校特色,充分开发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服务功能。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保证校园网快速运行,提高社会点击率。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落实校内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管理责任制和用户实名注册制。

3.拓展现有文化设施水平和服务功能。图书馆藏书增加20万册,同时运用校园信息化网络,提升图书馆图书资料和电子化服务水平。对现有步长博物馆、校史馆、养生文化馆、文化艺术馆、中药标本馆、宝石陈列馆、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和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优化升级,扩大养生文化馆、文化艺术馆的展馆面积至1000平方米,丰富展藏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六)加强对内对外宣传

1.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成立学校新闻中心,统筹、加强全校各种新闻媒体管理。建设学校广播影视录播中心,作为新闻制作传播建设重要阵地,重点建好网站、校报、校园LED屏、微博、微信、广播站等主流媒体。重视对外宣传,建立新闻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2020年,形成官网权威报道、广播第一时间发音、校报深度挖掘、微博微信亲密接触、外媒拓展延伸的良好宣传格局,以此讲好商贸故事,传播商贸声音。

2.树立品牌意识。有效整合和提炼学校发展理念、体制、方针、制度、价值观、精神、文化,把学校现有的深层资源和外在的显性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按最显著的方式和最佳的组合予以表现,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借助大众传媒、依靠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实际行动来展示学校独具个性魅力的新形象。

3.统一对外宣传形象。规范各种物质用品,制作一批有学校标识,渗透校风校训、学校精神的带的办公用品和纪念品;规范文件制作和设计样式,统一学校文件样式以及宣传刊物的设计风格;规范学校门牌、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在学校的各种学术交流、仪式、庆典活动中推广形象识别系统成果,通过实施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陕西国际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使学校形象系统化、特色化,品牌化。

4.整合宣传资源。完成校史编印工作;及时更新完善步长博物馆和校史陈列馆内容;精心组织好建校20周年庆典活动,拍摄《一个企业家的教育情怀--记学校创始人赵步长教授》专题片,编写好校史和优秀教师风采录;每年举行1次校友十周年回校纪念活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建好校友网站,创办《校友通讯录》,编辑出版优秀校友风采录,积极宣传取得较大成就的校友的先进事迹。

五、组织与实施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任组长,校长、党委书记任执行组长,学校其他领导为副组长,党政办、组宣部、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科技处、图文信息中心、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思政教研部、体育部、工会、团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统一规划,明确分工,夯实责任,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组宣部,组宣部部长兼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处长、后勤处处长、团委书记兼任副主任。

2.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师生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不自觉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的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扩大覆盖面,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公益活动、学术活动等,每年度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使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凝心聚力,鼓舞士气,陶冶心灵的积极效果。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附件5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满足学校科学协调发展的形势,根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校园建设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为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稳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校园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使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校园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建设布局相对合理、校容校貌干净美丽、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良好景象。但是,与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兄弟院校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学校占地面积和使用情况

学校总占地面积752964.6㎡(1129.4亩),其中自有土地面积458772.99㎡,与办学投资方共同使用土地面积294191.65㎡,生均占地面积55.9m2。学校总建筑面积325941.6㎡,其中自有建筑面积268643.7㎡,与投资办学方共同使用建筑面积 57297.9㎡。基本达到国家对大学生占地和建筑面积的要求。

(二)教学行政用房与学生公寓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0745.4㎡,生均14.5㎡;学生公寓面积98014.74㎡,生均7.2㎡,能够满足教学和学生住宿的基本要求。

(三)餐厅和运动场

学校现有四个餐厅,面积11890㎡,能够满足15000余人的就餐需求。

学校运动场面积79859㎡,生均5.9㎡。体育场馆内设施齐全,利用率较高,完全能够满足学生上体育课、比赛、群体表演的需要。

(四)水电暖设施情况

1.用水。南北校区共有自备井5眼,年供水能力500万吨,近年来随着水位下降及用水量持续增加,夏季用水高峰期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用电。学校的10KV供电电缆是从咸阳供电局纺织变电站内281带电间隔接入的,学校也有3台小型发电机以应付突然断电生活用电急需。在正常情况下,基本能满足学校教学、管理及生活需要。但目前线路老化、外架、凌乱,存在安全隐患。

3.采暖。又自备地热井一口,井深3500米,出水量120/H;出水温度117℃。基本上能满足学校师生洗澡和取暖的需要。

(五)校园绿化情况

学校绿化面积现有93793㎡.其中北校区18428㎡,绿地率23.86%;南校区75365㎡,绿地率47.27%。全校总绿地率为39.63%。公共绿地面积为106323㎡,绿化覆盖率为44.92%。人均绿地情况(按在校生15000人计算):7.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8㎡。

(六)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

1.2010年3月,学校在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与中国电信咸阳分公司签订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信息化建设合同书,期限10年。咸阳电信一次性投资近800万元,改建了学校网络机房的设施,新增了一批设备,布控了南北校区的所有光纤线路,建设学校一卡通系统,新校区及体育场建设期间对所有线路也进行了布控,确保了学校网络正常运转。2012年来,学校利用教育厅专项经费,先后投资890万元,改造了网络机房,增添与更新了一批设施,建立了流量控制系统、实名认证系统、运维管理系统、“下一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审计系统、行为管理系统、容灾镜像系统、备份系统、自动防火系统等,建成了可靠的网络机房运转体系。

2.新建的数字化校园云统一管理平台,使得招生系统、财务收费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教学系统、公寓分配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系统成为完整的、信息共享的“大数据”系统,实现了全校师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唯一账号,享受数字化校园的“一站式”服务。目前配置了多台高端服务器,并实施了先进的服务器虚拟机技术,分别用于学校网站服务和数字化办公与教学使用。一卡通系统、OA办公系统的初步应用为学校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保障。

3.引进文档云共享平台,全院师生均可使用它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个辅助教学平台,实现网上课件管理、作业处理、教师个人站点等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养成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方便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实现全校单位、个人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与档案基础留存。

二、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建和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整体规划不到位,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学校从1997年建校以来,校园面积、硬件设施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边扩大、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历史形成的过程来开,整体性不强,布局不够合理。如北校区建筑容积率高,建筑密度过大,道路比较窄,人流量过于集中;水电设施供应能力较弱,绿化景观不达标等。南校区东西两边设施不大对称,东边宽松,西边密集,东边绿化、景观较少,西边绿化相对较好,景观集中,很不协调。特别是西边基本上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系统。从整体上看,学校面积较小,建筑面积较少,教学、生活、办公用房比较紧张,道路比较狭窄,连贯性差;没有建设地下管网通道,网线、电线、广播线随时埋设,比较凌乱,生活设施及功能配套实施不够完善。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总体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学的现代化的助推器和重要支撑,仍停留在办公系统信息化和招生宣传需要阶段,没有纳入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与教学基本建设联系起来整体推进。难以适应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2.学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实施,没有形成统一的推进机制,基础设施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导致部分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缺乏高度认识,所以对其管理机构设置定位不准,过去曾先后隶属党政办、组宣部附带管理,2013年冬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中心,但人员少,没有研发队伍,其主要精力仍然处在网站管理与维护的层面,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和整体布局筹划;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缺失,管理机制尚不成熟。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信息化应用不够,一卡通、OA办公系统也是在低层面的使用。

总体来说,学校的基本建设、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加强建设。

三、“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服务学校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服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成才成长为根本,以建设环境优美、风格高雅、文明健康、和谐优雅、信息通畅、舒适便捷、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协调性原则

校园建设要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在建设布局、建筑风格、建设步骤、外观文化、使用效率等方面要相互协调,为学校发展服务。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要相协调,新建项目的布局要尽可能与校园总体布局和谐统一,起到补充完善原有格局的作用,坚决防止随意更改校园总体规划、重复建设、胡乱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发生。各种资源的配置相协调,做到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利用,充分发挥效益。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与文化环境建设要相互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自然天成、万物一体的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体现园林化、生态化、优美化的特点。

(二)科学性原则

校园各种建设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章程的规定,尊重科学,理念先进。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有现代气息;既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又无污染,有益健康;既能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又能最大限度抵御自然灾害和各种风险。

(三)节约性原则

建设节约型校园,从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都要体现节约性原则,大力推行节能技术,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将资源节约贯穿于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和始终,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四)前瞻性原则

校园建设规划要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着眼,从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考虑,放眼于建设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给学校的长远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教学科研生活娱乐诸方面需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总体上遵循“统筹规划,文化引领;需求导向,服务为本;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分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建设原则。

五、“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的总目标

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总规划,2020年按在校统招生15000人的规模,新增工科、医学等应用型强的专业,根据国家对生均土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仪器值、图书等规定,“十三五”期间,需要增加用地166.35亩,增加校舍建筑面积15万㎡,规划总投资7.3亿元。同时要建设智慧校园,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的现代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校务管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五位一体”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一号通、一张图”,即一个网络做支撑、一个网站办事情、一张卡片通校园、一个号码能登陆、一张地图全清楚。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对校园环境加强整治,绿化面积达标,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树种多样,鸟语花香;环境文化和谐高雅,弘扬主旋律,能激励师生员工健康向上。

六、十三五期间校园建设主要任务

(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一期工程(2016年—2019年)

计划续建总面积75622m2。其中:在北校区副3号公寓处建设学生宿舍楼37071m2,南校区西侧建设科技楼23094m2,药学院创业实践培训楼5493m2,商学院创业实践培训楼4670m2,信息与工程学院创业实践培训楼5294m2。工程计划总投资2.2亿元。

2.二期工程(2017年——2020年)

在南校区东围墙以东拟征地226亩,建设商创港,规划建筑面积21.1万m2。主要建设:信息工程学院创业孵化基地2.35万m2;商学院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35万m2;金融与会计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电商平台示范实习基地1.26万m2;珠宝学院实习实训基地1.82m2万;医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1.38万m2;国际学术交流中心3.89万m2;南区建设二栋商住楼。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

1.强化信息化管理机构职权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强化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2.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及管理

(1)继续加强网络基础建设,逐步提升我校出口带宽;

(2)改善我校链路情况,采购高端网络核心设备,提高我校设备高可靠性和性能;

(3)实施无线网络建设,使无线信号全校覆盖达到100%;

(4)在目前已经连通网络和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中,对现有设备进行细致的维护与升级,做到百分百正常运行;

(5)积极开展虚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远程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习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配备率。

3.数字化智慧校园应用

(1)努力消除信息孤岛,将剩余未纳入统一数字平台的单独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大数据共享和统一。

(2)更新现有信息系统功能,在技术上改善优化教务、学管、招生、财务、人资等系统,使各个业务系统能够满足适应日益变化的业务需要,推进全校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的统一与融合。

(3)更新“一卡通”系统,和电信公司合作将全校“一卡通”系统全部替换更新,为师生在饮食、购物、住宿、生活等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4)门户网站建设。更新门户网站站群系统,使全校各职能处室及二级院都拥有自己的子网站,并每年预算10万元对门户网站的进行优化和升级改造,使其发挥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及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5)加快信息化在教学、后勤、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与融合,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①建设教务教学网站。构建囊括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并根据需求逐步对教学管理系统网站进行升级改造。

②为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供支持。实现网上开课、辅导、答疑、网上评教等更多网络辅助功能。

③为教育教学提供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搭建“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校内外精品课程、网络课件及资料素材等网上共享,使其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教育教学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④搭建学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科研工作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水平。

⑤加大后勤信息化管理应用,不断提高管水、管电、管食堂、管资产等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

⑥加强信息化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扩大OA系统应用范围,提供应用水平。探索其他管理的应用。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学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专题性学术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互动性学术社区、移动性“两微一端”等校园网络平台逐步发展完善,基本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事务及师生员工使用的全覆盖。

(三)校园环境设施建设方面

1.引入市政自来水,提高师生的饮用水质量

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水,由自备深井提供,虽然用水成本低,但存在管道设备老化,沉淀、过滤及消毒程序无法完善等问题,导致水质较差。为保障师生饮用水的安全,拟引入市政自来水解决。

2.南北校区供电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保障能力

北校区新增一台1000KVA变压器,满足新建的高层学生公寓用电以及空调、电热饮水机、空调进公寓的需要。

1#配电室至3#配电室敷设一条YJV3X240+2的电力电缆,长度约为480米,两端低压出线柜采用W15-1600万能开关控制通断。将南校区东、西两部变压器连接起来,实现互利互享。

北校区学生公寓进楼主干电缆更新改造及楼内线路改造。拟对21条进楼主干线电缆共计3780米全部加大2级更换,楼干线和层干线12000加大2级更换,进户线50000米加大一级更换,室外电缆沟埋设,室内桥架敷设,所有开关断路器加大2级更换,新增各楼控制管理柜。

3.校内各种通讯、数据线路落地工程

建立校内数据线网线公共通道,解决通讯线路凌乱和火灾安全隐患。具体为:北校区的公寓楼,办公楼和教学单位之间架设空中桥架。南北校区之间公共地埋通讯管道。南校区2#教学楼和学术报告厅,图书楼之间桥架连接,南校区东西部之间公共电缆沟道连接。3.4.5#教学楼之间桥架连接。田径场风雨操场从东西部沟道引入。通讯廊桥一旦建立,所有的网线通讯线路全部入内。今后无论什么单位架设网线,都必须沿规定的线路沿桥架敷设,不能再乱拉线路。

4.南校区门内广场及道路改造工程

拟对南校区门内喷泉系统拆除,对广场改造及广场两侧绿化地段改造,将大门内东西道路拓宽和2号教学楼与体育场之间的南北道路拓宽,主干道两侧设人行道,并栽植绿化乔木形成绿荫大道,对道路两边绿化地(牡丹园)改造,使道路两侧的建筑、植物、人文景观小品协调统一,形成连续的景观效果,增强感受的连续性。

5.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建设绿色校园

依据大学校园以功能分区为基准的规划原则,对现有校园绿地系统逐步改造并建成校前区绿地、教学区绿地、教学科研实验区绿地、体育活动区绿地、生活区绿地、休闲景区绿地等分区,南区体育场南北两条道路上建设绿色长廊,合理安排草坪、树木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优化校园树种,适当增加大树数量,增加雪松、玉兰、樱花、银杏、红叶李、梧桐、国槐等树种,树种、树木协调。

新校区绿化草坪内铺设喷灌设施。在较大面积绿化地带增加人文景观,与主题雕塑和园林小品相结合,如坐凳与高大落叶乔木结合,方便人们等人、约会、学习的要求,并体现学校独特的气质。校园绿地率达到50%以上,其中50%应种植乔木覆盖空地,或实施种植乔木或与灌木混种的复层式种植绿化,提高覆盖率和层次感。

根据南校区特点及功能,增设改建海绵城建系统;建设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生态与文化景观;对校园石、水、园、林进行统一规划,增强其使用功能、美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环保、安全、文明的绿色校园。

(四)校园后勤服务保障方面

1.完善规章制度

确立“管理制度化、服务标准化、工作规范化、办事程序化”工作准则,制定后勤管理工作规定、干部例会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干部夜间带班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7类105项,制度规程上墙,明示遵守执行。最终达到后勤工作有序,形成规范和谐的后勤管理模式。

2.优化员工队伍

(1)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围绕后勤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针对职工的业务水平,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前培训,在岗跟班学习,专业水平测试,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岗位练兵等形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

3.顺畅服务流程

(1)水、电、暖、公共设施维修实行区域包干,责任到人,主动巡查检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印制《后勤服务联系卡》、《服务质量调查表》发放各单位,召开师生座谈会,领导上门征询意见,了解师生的需要,逐条逐项落实解决。

(3)建立后勤服务微信群,快速跟进服务,机动灵活接应,及时准确保障。改变“守株待兔”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等待服务为上门服务,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

(4)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室、公寓、食堂等公共设施进行修缮维护,对设施设备做全面检修。

(5)坚持后勤“严、勤、细、实、快”的工作作风。要求每一个人把第一次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积极办,难办的事设法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为教学提供方便,为师生排忧解难。

4.推进后勤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过程管理

(1)食堂管理采取餐饮公司承包(2个)与学校管理(3个)两种管理方式:食堂保洁全部社会化由保洁公司承包:坚持原材料主渠道供应,米面油学校粮油副食品供应部集中采购,统一供应。半成品、干货调料索证索票,考察供货:严格落实餐具清洗消毒,食品卫生检查。

(2)校园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由保洁公司承包管理,学校负责日常监督,按标准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校园环境卫生质量。

七、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园建设的领导。成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董事长任组长,院长任执行组长,党委书记及其他院领导为副组长,党政办主任、教务处长、基建处长、财务处长、后勤处长、组宣部长、信息中心主任、学生处长、团委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党政办主任兼主任,基建处长、后勤处长、组宣部长、信息中心主任为副主任。主要任务是筹划、协调校园建设重大事项,对学校的建设统一管理,使校园物质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绿化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各单位的建设或改造项目,必须采用学校已经形成的视觉识别规范,与学校已有的建筑风格、文化环境、标识规范相协调,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科学、协调、实用、优美的学校建设品牌。

2.经费保障。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校园建设经费总体上有学校自筹解决。根据建设项目与外界的联系等因,也可通过贷款、筹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保障各项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附件6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任务分解表

附表(一) “十三五”规划任务分解总表

责任部门

任务名称及类别

具体任务及指标

教务处

学科专业建设

1.建设省级一流专业2-3个,形成3-5个在省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

2.打造学科专业集群,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本科专业总数稳定在35个左右

教学类 标志性成果

教学团队

3.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5-7个

课程建设

4.新增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3-5门,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零的突破

教材建设

5.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2-3部

教学成果

6.获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教育教学 基地建设

实习实践教育基地

7.重点打造一批经管类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20个左右

8.建立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新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3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创新创业教育

10.争取立项省部级大创项目80-100项,国家级大创项目40-50项

11.建成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2个

人力资源处

师资队伍 建设

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达到800人,生师比达到17:1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20%,引进和培养博士60人以上

2.引进和培养高级职称60人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3.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20人

4.省级以上教学名师达到8人

5.“双师型”教师370人左右,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60%以上,其中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60人左右

教师培训

6.有计划地派遣20-30名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培训、研修,或到国内外名校做访问学者

科技处

科研类 标志性成果

科研项目

1.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80项、厅局级项目125-150项

2.承担横向科研项目达到50-60项

科研成果

3.获省部级奖项2-4项,厅局级奖项5-8项

4.获国家授权专利60项以上,出版专著25-30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250篇,其中被SCI、CSSCI、EI、ISTP收录30-40篇

科研团队

5.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左右,力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实现零突破

科研平台

6.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其中省级“西咸区域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中药制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

7.新增研究中心(所)5-8个

8.力争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硕士点建设

9.力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实现零突破

招生与就业处

就业率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招生与就业处

教务处

办学规模

培养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5000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专科生6000人;培养成人及其他高等教育学生数达到3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10-20人

国际

交流处

办学规模

培养留学生数30人左右

各二级学院、科技处、培训部

社会服务

建立与周边地市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服务企事业单位100家以上,培训技术骨干2000人次

后勤保障处

办学条件

1.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5万㎡

2.工程建设科技楼1栋,创新创业实践楼3栋,创业孵化基地2个,实习实训基地3个,学术交流中心1个,商住楼2栋

环境改造

3.校园绿地率达到50%以上

后勤保障处 财务处

资源保障

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

信息化

中心

信息化建设

无线网络全校覆盖达到100%

图书馆

资源保障

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10万册,电子图书存储量达到80TB

党委

工作部

校园文化建设

获批省级文明校园

附表(二) “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分解一览表

学院

省级一流专业

优势特色专业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教学基地建设

高水平教学团队

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

国家级

省级

校级

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实践教育基地

新建创新创业基地

省部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商学院







1





财务会计学院


1








1


国际经济学院

1

1

1

1

1





1


医药学院

1

1




1




1


信息与工程学院




1

1







文化艺术学院


1








1


珠宝学院

1

1



1


1



1


时装艺术学院












思政教研部












体育部












基础课部












创新创业学院








20

1-2


3-5

经管类实验中心












目标

2-3

3-5

1

1-2

2-3

1

2

20

1-2

5-7

3-5

附表(三)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十三五”规划科研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一览表

名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科研

团队

硕士点 建设

 

 

类别

纵向项目

横向 项目

科技奖项

专利

专著

核心论文

新增研究中心(所)

省级科技创新 平台建设

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责任单位 数量

国 家 级

省 部 级

厅 局 级

省 部 级

厅 局 级

发表

其中被SCI、CSSCI、EI、ISTP收录

财务会计学院

2

16

24

8

1

3

10

5

40

10

1


1


国际经济学院 (西咸经济研究院)

2

14

21

10

2

4

10

5

30

8

1

省级“西咸区域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

1


商学院 (西咸物流研究所)

1

14

21

10

1

3

15

5

30

7

1


1


文化与艺术学院 (养生文化研究所)

2

15

15

12

2

4

10

6

40

8

1

省级“‘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1


医药学院 (中药研究院)

2

16

24

15

2

5

20

5

55

12

1

1.省级“中药制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 2.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1

1

信息与工程学院

2

12

9

15

1

3

25

5

40

10

1


1


珠宝学院

1

4

6

6

1

1

10

4

20

3

1


1


时装与艺术学院

1

4

6

6

1

1

10

4

20

3

1


1


思政部

1

4

6


1

2


3

25

5



1


基础课部

1

8

12

6

2

3

2

5

30

6



1


体育部


4

6


1

1

3

3

20

3



1


合计

15

111

150

88

15

30

115

50

350

75

8

4

11

1

附表(四)

2016—2020年本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专业名称

现自有教师队伍状态

拟引进和培养教师

小计

其 中

小计

其 中

硕士及以上学位

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

博士

学位

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

中药学

18

14

3

6

2

4

制药工程

12

11

2

5

2

3

药学

22

18

6

9

5

4

药物制剂★

16

11

5

9

6

3

财务管理★

55

50

5

17

5

12

市场营销

10

9

1

5

2

3

人力资源管理

10

9

1

5

2

3

酒店管理

6

5

1

4

2

2

物流管理★

12

10

2

2

1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

17

3

9

3

6

电子商务

10

8

2

3

1

2

金融工程

12

9

3

3

1

2

投资学

10

9

1

3

1

2

贸易经济

13

12

1

4

2

2

服装设计与工程

7

6

1

3

1

2

服装与服饰设计

7

6

1

3

1

2

电子科学与技术

6

4

2

6

2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7

1

6

2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8

1

6

2

4

汉语言文学★

20

16

5

6

3

3

秘书学

6

4

3

4

2

2

动画

19

7

2

5

2

3

汉语国际教育

10

7

3

5

2

3

学前教育

10

9

1

3

1

2

英语

17

9

1

5

2

3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17

16

2

6

3

3

产品设计

8

7

1

3

1

2

工艺美术

8

7

1

3

1

2

合计

379

305

61

148

60

88

备注:标注★的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